作为风靡全球的模拟经营游戏,《模拟城市》让玩家仅用半张屏幕便可整合交通、建筑、环境、人口等城市全要素数据,在虚拟空间中精准推演规划方案,快速打造完美都市。一定程度上讲,游戏中“全要素整合 + 智能推演”的治城逻辑,堪称理想的城市管理模式,尤其在交通拥堵、环境退化、能源紧缺等各类“城市病”凸显的背景下,这种将城市信息数字化、治理流程智能化的构想,能否从游戏场景变为现实?
这一构想由武汉大学给出解答,该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国内首个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专业,将城市科学、数据科学、空间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,以实现城市各要素快速整合,完成精准到点的规划治理,推动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快速转型。
目前,各地发展改革委,及城市管理、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门均有这门专业的用武之地,部分科研院所、互联网企业,以及有意从事智慧城市教学的高校亦对它表现出兴趣。
武大的先发之势,既根植于其他高校难以替代的学科优势,更源于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需求,两大因素彼此呼应,为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专业的诞生发展提供了从学校到社会的广袤“土壤”。
从武大本身来看,该校资环学院具备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优势学科群,其主攻的地理、环境两大学科全部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100;参建的测绘科学与技术、公共管理两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获评A+、A等级,所有学科均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链条,无论是专业本身的育人需要,还是社会层面的技术应用,武大资环学院都能提供可靠的学科资源支持。
而以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,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资源的价值,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——李德仁院士、以及欧亚科学院院士、国家教学名师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近40人。执鞭至今,一大批学生在国内外专业学会、学术会议中屡获重要学术奖励,在“创青春”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计划等竞赛中获得多项全国金奖,近三年本科生就业工作连续获评学校就业考核评估优秀,研究生就业率高达100%。
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同样不可忽视,资环学院参与建设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牵头建设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国际合作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。现已在地球观测与导航、物联网与智慧城市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、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、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、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、新能源汽车、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等重点专项中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、课题,获五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励。这类项目、课题无不关乎我国城市治理模式革新中的难点、痛点,在我国智慧城市事业尚处“成长期”的当下,资环学院的实践经验无疑是极好的范本。
站在社会层面看,我国有680多座城市,近10亿城市人口,交通拥堵、环境退化、公共安全等"城市病"问题日益凸显,智慧化转型“拖不得”。相关报告显示,预计2025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将突破45万亿,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智慧城市深入建设与提档升级,各领域对智慧城市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。
在此期间,物联网、云计算、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,虽为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,但相关专业往往只专精其中个别几项,没有将它们悉数整合,由此培养的城市管理者总有知识或技能上盲区,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。
相较之下,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专业则将这类技术熔于一炉,既教授学生城市系统发展、演变和城市治理的基础理论知识;又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规划方法、一体化感知观测技术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技术,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字技术,将现实的城市“投射”到一个虚拟空间中,像《模拟城市》那般,仅靠一块屏幕便能预演建设方案、推算数据、开展精细化管理。相较于“偏科”的城市管理者,这种“一人成军”的复合人才能够真正契合智慧城市建设的节奏。
目前,全球有1000多个城市提出或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。我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“领跑者”,也有超500个城市开展相关项目,智慧城市正从“试点”变成“常态”。在此背景下,武大综合办学优势与社会需求而成的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专业,无疑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。
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