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感谢点赞🤝
✨1️⃣ 四仲中星
约4300年前的尧帝主政时期,政治清明,九族团结,诸侯融洽,百姓和睦。
为了准确地划分季节和制订历法用以指导生产与生活,尧帝派遣羲和氏兄弟四人,前往东南西北四地分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,尤其是“四仲中星”的特殊天象。
所谓“四仲”,指的是仲春、仲夏、仲秋和仲冬,即今天的春分、夏至、秋分和冬至,也称为“两分两至”。
所谓“中星”,指的是某星中天,即站在地球上观测某星在天空中圆形运行轨道的正南方最高点。
图片
(“四仲中星”中天想象图,来源于《中国古代四仲中星定季节》等)
首先,尧帝派遣羲仲前往东方太阳升起的“旸谷”,观测不同时间日出的规律。以日出正东那天黄昏,鸟星升到正南方中天之时,作为确定仲春(春分)的标志。这一天也是昼夜时间等长的一天。在此前后,人们分散在田里劳作,鸟兽也顺时繁育起来。
其次,尧帝派遣羲叔前往南方季节转换的“明都”,观测不同时间太阳南北移动的规律。以太阳最高那天的黄昏,大火星升到正南方中天之时,作为确定仲夏(夏至)的标志。这一天也是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在此前后,人们住在高处,鸟兽的毛也开始稀疏起来。
再次,尧帝派遣和仲前往西方日落之处的“昧谷”,观测不同时间日落的规律。以日落正西那天黄昏,虚星升到正南方中天之时,作为确定仲秋(秋分)的标志。这一天和春分一样,也是昼夜时间等长的一天。在此前后,人们离开高处住在平原,开始收获庄稼,鸟兽的毛也开始繁密起来。
最后,尧帝派遣和叔前往北方季节转换的“幽都”,观测不同时间太阳南北移动的规律。以太阳最低那天的黄昏,昴星升到正南方中天之时,作为确定仲冬(冬至)的标志。这一天也是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在此前后,人们住在室内取暖,鸟兽的毛也变得密长起来。
这就是《尚书·尧典》中所记载的重要天象:“日中星鸟,以殷仲春;日永星火,以正仲夏;宵中星虚,以殷仲秋;日短星昴,以正仲冬。”
司马迁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“四仲中星”的记载,也与《尚书·尧典》中的记载大同小异,基本一致。
💫2️⃣ 时间之谜
那么,《尚书·尧典》中的“四仲中星”,真的是约4300年前尧帝派遣羲和氏兄弟四人前往观测的吗?
千百年来,“四仲中星”的观测时间,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目光。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三种。
第一种看法是以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等人为代表。
研究认为,“四仲中星”的观测时间是在殷末周初。这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。学者们利用岁差原理进行推算,仲春时鸟星的观测时间为公元前1031年,仲夏时大火星的观测时间为公元前1099年,仲秋时虚星的观测时间为公元前1061年,上述三星的观测时间大约为殷末周初。而仲冬时昴星的观测时间则为公元前2119年,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。
第二种看法是以法国学者卑奥(毕奥)等人为代表。
研究认为,“四仲中星”的观测时间是公元前2357年,是尧帝时期的真实天文观测记录。这一年,也是尧帝继位的年代。尧帝是黄帝的玄孙,原本父亲帝喾去世后,由弟弟挚继承帝位,但帝挚统治“不善”,进而由尧帝继位。
第三种看法是以日本学者饭岛忠夫等人为代表。
研究认为,“四仲中星”的观测时间是公元前400年的战国初期。
⚡️3️⃣ 中星之谜
《尚书·尧典》“四仲中星”里的四个“中星”,即鸟星、大火星、虚星和昴星与今天的哪些恒星相对应呢?
据学者研究可知,鸟星对应着南方朱鸟中的星宿一(长蛇星座α星),大火星对应着东方苍龙中的心宿二(天蝎星座α星),虚星对应着北方玄武中的虚宿一(宝瓶星座β星),昴星对应着西方白虎中的昴宿六(金牛星座η星)。
星宿一是一颗橙红色巨星,星等为1.98,是长蛇星座最明亮的恒星,是全天第45亮星。距离地球约177光年,质量约为太阳的3倍,半径约为太阳的50倍,亮度约为太阳的780倍,表面温度约为4120K。
心宿二是一个双星系统。主星是一颗红超巨星和变星,视星等为1.22,是天蝎星座中最明亮的恒星,也是夜空中第15亮星。距离地球470光年,质量约为太阳的15倍,半径约为太阳的700倍,表面温度约为3570K。伴星是一颗蓝矮星,表面温度约为18500K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