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海上空那惊心动魄的30米,让日本自卫队飞行员惊出一身冷汗。7月盛夏,我军歼轰-7A战机与日本YS-11EB电子侦察机在防空识别区上演了一场空中博弈,双方最近距离仅相当于两辆公交车并排行驶的间隔。日方事后大呼小叫说差点相撞,可懂行的军迷都明白,这距离对战斗机而言就跟咱骑电动车会车差不多,安全得很。
那架YS-11EB电子侦察机在东海画出的航迹图特别有意思,活像条扭来扭去的蚯蚓。这玩意儿表面挂着训练的名头,实则带着全套电子侦听设备,专往别人家门口蹭信号。有军事博主做了个形象比喻:好比邻居天天拿着高倍望远镜在你家院墙外转悠,还非说是锻炼身体,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吗?我军战机上前查证,那是天经地义的本分。
日本防卫省发布的通报里藏着不少猫腻。他们把今年27次东海侦察飞行轻描淡写说成例行公事,可翻开飞行记录看看,几乎每周都来打卡"。更巧的是,事发前一周,日本刚在争议岛屿部署了12式岸舰导弹,这侦察机紧接着就来"串门",说不是配套行动谁信?有网友翻出日本《读卖新闻》的报道,发现他们去年采购的新型电子战设备,正好能和美国卫星情报系统实时对接。好家伙,这哪是单纯训练,分明是组团来当"情报搬运工"。
专业飞行论坛里炸开了锅。退役飞行员"老鹰"晒出数据:2018年美日联合军演时,F-15给自家EP-3护航的间距才15米,按现在日本的标准,岂不是要告美国空军危险驾驶?东京电视台请来的军事专家支支吾吾解释半天,最后憋出一句"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",弹幕里顿时飘过一片"双标玩得溜"的吐槽。
琉球当地报纸《冲绳时报》最近发了篇报道挺有意思。记者走访了那霸基地周边的渔民,老船工比嘉大叔操着浓重口音说:"这些铁鸟天天在头顶转悠,吓得鱼群都不来这片海域了。"更耐人寻味的是,日本海上保安厅明年的预算案里,监视设备经费暴涨23%,比造新巡逻艇的拨款还多。有财经记者算过账,这笔钱够买40套最先进的雷达系统,把东海盯得跟筛子似的。
军事自媒体"战鹰观察"做了期专题对比。日本航空自卫队去年在东海紧急升空次数创下十年新高,其中七成针对中国军机。可翻开他们的飞行日志,十次里有八次是我军战机在自家防空识别区正常巡逻。好比小区保安在院里遛弯,隔壁业主非说你在窥探他家隐私,这不是贼喊捉贼吗?评论区里山东网友的比喻更绝:"自家狗老往别人家菜园子撒尿,还怪人家锄头挥得太近。"
东京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佐藤在专栏里写了段耐人寻味的话:"当侦察机变成外交博弈的棋子,每一个数据包都带着政治温度。"这话说得文绉绉的,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某些国家一边喊着"中国威胁",一边拼命往别人家门口塞监听设备,这套路跟手机诈骗里的"猜猜我是谁"有啥区别?有在日留学生拍到,涉事YS-11EB的机组成员最近在社交媒体晒出"危险任务津贴"单据,配文却是居酒屋聚餐照,这工作态度也是没谁了。
我国防部发言人的回应堪称经典:"在家门口安装防盗监控不叫挑衅,翻墙头窥探的才该反省。"这话撂下没多久,日本《朝日新闻》自己爆料,说侦察机当时正在测试新型信号截获系统。军事论坛里顿时炸出个神评论:"怪不得反应这么大,原来是把人家新买的窃听器吓掉地上了。"更有技术宅扒出,该机型搭载的电子吊舱能捕捉200公里内的雷达信号,相当于在别人卧室窗口架了个高灵敏度的录音笔。
冲绳国际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,东海空域近年来的"非接触式交锋"频率,已经超过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平均水平。但有趣的是,日本网民在雅虎新闻下的高赞评论却是:"拿纳税人的钱玩空中碰碰车,不如多修几条地震避难通道。"大阪某机械加工厂的课长在博客吐槽:"媒体整天报道中国军机多危险,怎么不说说我们侦察机上的咖啡机比战斗机贵三倍?"这些大实话把日本防卫省的脸打得啪啪响。
翻开国际民航组织的安全手册,战斗机拦截的"危险距离"标准其实是50米。我军飞行员把30米间距控制得稳如老司机倒车入库,东京却嚷嚷得要掀房顶。俄罗斯军事专家在《生意人报》上调侃:"如果30米就算危险,那莫斯科上空北约侦察机与俄军苏-35的5米间距,岂不是该申报空难?"这波对比让日本网民都绷不住了,有人留言:"原来我们家的飞行员这么娇气?"
《产经新闻》悄悄删改了最初报道中的"惊险瞬间"描述,新版本加上了"未发生航空危险"的补充说明。眼尖的网友发现,他们引用的自卫队内部报告里,其实明确写着"中方操作符合国际惯例"。早稻田大学航空社团做了期科普视频,用无人机演示30米间距在高速飞行中的实际效果,弹幕里飘过一片"就这?"的疑问。主持人在结尾处冷不丁来了句:"建议大家去查查F-35的单价,再看看我们纳税人的钱是怎么在天上烧着玩的。"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